本文转自:今晚报
首届宁河“村超”收官 “京津冀”32支球队激战68场

“秀”一脚 踢出乡村文旅“世界波”
10月18日,首届宁河“村超”在全民狂欢的热烈氛围中落下帷幕。这场持续数月的赛事,不仅是一场足球竞技,更是一次全民参与的乡土文化盛宴,成功激活了农文体商学旅融合的新活力。
草根赛事 全民参与
本届宁河“村超”以“敢足梦,在宁河”为主题,吸引了来自辖区各街镇、企业、区直机关单位及北京市清河农场、唐山市芦台经济开发区和汉沽管理区的32支球队、近600名球员参赛。覆盖各年龄段与各行各业,其中既有20岁以下的返乡青年,也有年过半百的农民伯伯,年龄跨度超过30岁,展现出草根赛事“不分年龄、不分职业”的包容与活力。
赛事自今年夏季启动以来,共进行了68场正赛。令人惊叹的是,这些以“零基础”为主的业余球员,在赛场上踢出了场均4个进球的高水平对决。决赛当晚,现场千余名观众将赛场围得水泄不通,线上直播更是吸引了超过3万人次观看。经过激烈的点球大战,造甲城镇商会足球队最终以3比2战胜芦台街道办事处代表队,夺得首届宁河“村超”冠军。
身边熟人变“球星”
“这场‘村超’太亲切了!”一位在场边呐喊助威的大爷道出了许多观众的心声。在这里,球员都是身边的熟人,他们有隔壁读大学的小王,有田里开农机的老李,也有学校里教体育的张老师。这种“身边人变球星”的亲切感,让胜负牵动着每个人的心。
赛后,大家围在一起唠嗑:“今天老李那个射门要是再偏一点就进了!”“小王抽筋的时候我都跟着紧张。”正如一位村民所说:“这场赛事不是‘他们的比赛’,而是‘我们自己的事儿’。”小朋友也会骄傲地宣布:“我爸爸在场上踢球,他可厉害了!”。
赛事中场看评剧
宁河“村超”的魅力远不止足球本身。各参赛队在赛前交换的礼物成为一场“乡土文化展”:白麋鹿“瑶光”文创、大北涧沽镇的“米落玉盘”大米礼盒、芦台春定制礼品酒等,无不展现着宁河的地域特色。中场休息时的评剧、啦啦操等文艺表演,更让比赛成为文化的展示平台。
这场赛事还巧妙地打破了地域界限,北京市清河农场、唐山市芦台经济开发区和汉沽管理区的参与,为赛事刻下了鲜明的“京津冀协同”印记。球员在赛后纷纷表示,通过比赛结识了更多朋友,这种以球会友的交流远超体育竞技本身的意义。
赛事经济带动消费增长
“村超”的成功举办,为宁河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。赛事期间,吾悦广场、欣都购物中心、白云酒店等商业场所推出专属优惠活动,带动全区重点商超营业额同比增长3%。体育赛事与消费市场之间的良性互动,正为宁河经济注入新的活力。
更重要的是,“村超”重塑了宁河的对外形象。此前,人们提到宁河多是想到大米与河蟹,如今,“热情”“活力”已成为宁河的新标签。在外打拼的宁河人谈起家乡时,也增添了一份自豪:“我们那儿的‘村超’,比电视里的联赛还带劲!”。
赛事虽已落幕,但“村超”的故事才刚刚开始。宁河区已与贵州榕江县签署战略合作协议,正式成为贵州“村超”全国赛的天津赛区。这意味着“村超”的品牌效应与创新模式将在宁河持续发酵,推动城市IP塑造、产业融合和文旅协作向更深层次发展。
这场由足球凝聚起来的精气神,正转化为推动农文体商学旅深度融合的持久动力。当哨声再次响起,这片土地必将迸发出更加澎湃的激情。宁河“村超”的故事,正在书写新的篇章。
记者 张艳 通讯员 吴峥

图片由宁河区委宣传部提供